黃百鐵路那蒙澄碧河特大橋施工現場(施懿辰 攝)
“溝谷地帶3處雨量計監測正常、永樂特大橋滑坡體地帶14處監測點數據正常,可以施工。”隨著生產調度中心的一聲令下,中鐵二十五局黃桶至百色鐵路項目建設者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。
連日來,我國多地普降大到暴雨,全國防汛工作進入“七上八下”關鍵期。廣西百色地區雨季持續時間長、降雨來得快且急,為保障雨季施工安全,建設者在既有線、高邊坡溝谷地帶安裝自動化雨量計、布設地表位移和深層位移監測點,一旦發現數值突破臨界值,系統就會自動報警,確保人員和設備安全。這是該項目以數智化手段賦能工程建設的生動寫照。
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,黃百鐵路廣西段沿線地質條件復雜,橋隧比高達90.6%,是目前廣西現有鐵路中橋隧比最高的鐵路,建設難度大、安全風險高。
自開工以來,中鐵二十五局利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,將生產調度監控中心打造成為“數智大腦”,通過傳感器以及視頻終端返回的數據,實時掌握施工現場主要卡控工程施工點的實施情況,高質高效推進項目建設。
“開始掘進,請注意糾偏……”距離百福一號隧道數公里外的生產調度監控中心內,大屏幕上各項生產數據不斷更新,技術人員正通過“數智”系統實時調度并發送各項指令,指揮隧道現場施工。
“數智大腦”對建設過程的生產調度、安全管理、應急指揮、信息收集全方位管控,使施工現場互通互聯更全面、智能化更深入,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生產管理水平,實現了管理升級、縮短工期、節約成本的目標。”項目工程部部長唐東意說道。
不只是安全和效率,“數智大腦”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大派用場。那蒙澄碧河特大橋經過澄碧河水庫,這是國家一級飲用水源地,也是國家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秋沙鴨的越冬棲息地,環保要求極高。
“為保護周邊資源環境,我們采用了先進的水質監測設備,對可能由施工導致的水質污染相關指標進行實時監測。”項目部一分部負責人董永青介紹,監測信息通過設備云平臺連接到信息化室和手機終端,一旦施工中發生泥漿泄漏、油污污染等情況,監控終端會自動報警,提醒施工人員及時處理。該設備啟用后,未發生污染飲用水源的情況。
廣西段首個連續梁0號塊順利澆筑,標段內橋梁樁基已完成80%、15座隧道已貫通5座……在“數智大腦”賦能下,黃百鐵路工程建設捷報頻傳,正朝著2028年建成通車的目標快速推進。項目開通后,將進一步完善區域鐵路網布局,對于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整體運輸能力,更好地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