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華夏一郵邑,神州無同類”。地處江蘇省陸域地理幾何中心的高郵,正經歷從“水馬大驛”到“空中樞紐”的歷史性跨越。中鐵十五局城建公司承建的高郵高新區通用機場,這座江蘇省“十四五”首個獲批的A1類通用機場,不僅是城市發展的新地標,更成為撬動低空經濟的支點,書寫著傳統郵邑擁抱藍天經濟的新篇章。
十年磨劍:搶占低空經濟新賽道
在垂直高度3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,一個全新的產業——低空經濟蓬勃興起。
從2021年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,到2024年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,低空經濟的政策東風勁吹。
早在2012年,中鐵十五局江蘇指揮部就敏銳捕捉到這一機遇,依托南京青奧軸線、寧高城際等項目積累的良好口碑,將經營觸角延伸至高郵。歷經十余年籌備,從場址預選到民航評審,項目團隊攻克重重難關,最終促成這座規劃用地超38萬平方米的通用機場落地——1條1000×30米跑道、2條垂直聯絡道,配套停機坪、機庫及各類保障設施,共同構成蘇中蘇北地區重要的空中門戶。
“這是集團首個通用機場項目,更是踐行‘四五架構’戰略的生動實踐。”項目負責人王瑞玨介紹,項目不僅完善了區域綜合交通體系,更將帶動航空制造、飛行員培訓等產業鏈發展,為高郵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模式創新:EPC+O破解全周期難題
通用機場建設涉及6大階段、多個審批部門,如何實現高效推進?中鐵十五局給出了“量身定制”的解決方案——聯合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、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組成聯合體,采用EPC+O(設計-采購-施工-運營)模式,實現從建設到運營的全流程管控。
面對空域審批難、程序復雜等挑戰,項目團隊與中航規劃院戰略合作,聯合編制可研報告、優化規劃方案,系統性掃除審批障礙;為構建低空經濟生態,主動聯動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,協助地方政府制定產業園規劃,導入無人機試飛、航空研學等核心業態,形成“機場+園區+服務”的產業閉環。
運營環節同樣創新突破。項目采用“政府補貼+自主平衡”模式,前五年由政府補貼培育市場,后期實現資金自平衡。2025年7月,通過邀請招標確定運營方,為機場長效運營奠定基礎。這種多方協同的模式,不僅加速了項目落地,更創造了可復制的“高郵模板”。
古今對話:建筑里的“郵都密碼”
“筑高臺,置郵亭”,高郵因郵而生、因郵而興。如何讓千年郵驛文化與現代機場對話?設計團隊以“古驛新作”為理念,給出了獨特答案。
綜合業務樓沿用“高臺郵亭”形制,借鑒盂城驛鼓樓元素,正面線條既似凌空飛機,又若運河曲線,巧妙構成篆書“郵”字,將城市名與建筑形完美融合;機場景觀則以“絲路郵驛”“煙雨水鄉”為主題,將自然與科技、傳統與現代交織,盡顯舒朗大氣。
當陽光掠過建筑立面,篆書“郵”字在光影中流轉,仿佛訴說著這座城市從“水馬驛站”到“空中樞紐”的變遷。在這里,歷史文脈與現代航空碰撞出別樣火花,成為高郵“守正創新”的生動注腳。
如今,高郵通用機場的建設正如火如荼。這座兼具交通功能與文化內涵的空中樞紐,不僅是中鐵十五局拓展“五新賽道”的里程碑,更將成為驅動區域經濟騰飛的新引擎。郵都的故事,正在起飛與降落之間,續寫新的篇章。
項目建設現場(鄧凱 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