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隴海線,橫貫東西,聯通歐亞。
在河南三門峽段,群山疊翠,列車呼嘯著駛過隴海鐵路楊連第大橋。橋頭,蒼松翠柏間的紀念碑莊嚴高聳,“登高英雄楊連第”幾個金字熠熠生輝。這里,是中鐵十一局“登高精神”的發源地。
80公里外,在中鐵十一局隴海線增設明洞工程4標項目的工地上,隨著最后一組鋼波紋板在故二隧道出口精準就位,項目的“登高業績”再添一筆——繼在4個標段中率先完成人工挖孔樁、縱梁施工后,項目首先完成封鎖吊裝任務,較計劃提前3個封鎖點。70余載光陰流轉,同一條隴海線上,一場跨越時空的“登高”接力正激昂上演。
不辱使命的初心
隴海線全是中國東西向運輸大動脈,并構成新亞歐大陸橋關鍵段,支撐“一帶一路”物流網絡。由于歷史悠久,沿線地質復雜,提質改造勢在必行。為防范汛期可能出現的風險隱患,隴海線隧道增設明洞搶險應急工程于2025年3月啟動,中鐵十一局負責故二隧道進口端25米和出口端40米的明洞接長任務。
回憶剛上場的時候,項目黨支部書記王定宏坦言:“壓力很大。”讓這個既有線改造的“老兵”感到壓力的原因,不單單是工期緊如弓弦、列車運輸繁忙、安全重若千鈞,更源于一份70余年的紅色傳承。
完成鋼波紋板吊裝后的隴海線(馮仕杰 攝)
“當年先烈用生命托起鋼鐵運輸線,今天我們以匠心守護它。”王定宏的話語,道出全體參建者的心聲,也隱藏著一段十一局人都牢記的往事。解放戰爭中,中鐵十一局的前身曾參與隴海線搶修,在全國最高橋——隴海鐵路八號橋的修復中,隨軍職工楊連第創造單面云梯,提前二十天修復大橋,為解放大西北贏得寶貴時間,被授予“登高英雄”稱號。楊連第在抗美援朝前線犧牲后,鐵道部將八號橋更名為“楊連第橋”,并在橋頭樹立紀念碑。
項目一啟動,紅色引擎便全速驅動建設征程。清明細雨、“七一”驕陽下,建設者兩度奔赴楊連第橋,在英雄長眠之地莊嚴宣誓;項目部精心陳展楊連第事跡圖文,讓“登高精神”在新時代工地上澎湃涌動。
4月29日,舉行“四比一創”主題實踐推進會暨勞動競賽啟動儀式,宣告項目“比安全、比質量、比進度、比形象,創建精品工程”的誓師出征。活動中,“黨員突擊隊”“青年突擊隊”“楊連第隊”三面旗幟迎風招展,這是血脈的命名,更是使命的托付。活動中,全國“最美鐵路人”榮譽獲得者——洛陽工務段李玉斌動情講述八號橋往事,當泛黃的《人民日報》記載的英雄報告再度響徹會場,一種滾燙的力量在每個人胸中升騰。
攻堅克難的決心
3月24日跑步進場,這支鐵軍便開啟與時間的競速:5天完成49名管理人員取證上崗,13天駐地建成投用……“上場即決戰”的雷霆節奏,只為搶贏施工窗口期。
真正的考驗在高坡深谷之間。故二隧道位于三門峽市靈寶市故縣鎮東北側,隧道進出口線路頂部為高陡仰坡,鐵路線路標高與溝谷高差近30米,前期現場調查時無道路可達施工地點,路基下方的一座過水涵洞僅高約2米、寬1.5米,一人堪堪通過。材料設備如何運抵現場?填筑好吊裝平臺再施工,等待的時間勢必曠日持久;使用大型無人機飛躍鐵路線路吊裝材料,又會影響營業線的安全。
為盡快打開人工挖孔樁施工工作面,建設者目光投向歷史深處——一支特殊的“騾馬運輸隊”踏上征程,上演鐵路旁的“茶馬古道”,馱著水泥砂石的騾馬,沿著狹窄的過水涵洞蜿蜒前行,累計轉運材料超1300噸,既護住青山綠坡,更為人工挖孔樁搶出時間。
上場初期采用騾馬隊運輸材料(沈正華 攝)
更大的挑戰在樁基施工。進口1號樁緊貼既有線,邊坡垮塌風險如利劍高懸。項目創新采用“先固坡、后施工”策略:以坐漿法精準堆疊土袋,構筑起穩固樁基平臺。此招一舉三得——消解滑坡之危、守護行車安全、縮短工期30%。
“困難的時候就想一想楊連第修復八號橋,總能獲得一些激勵和啟發。”回顧這一路的克難歷程,項目管理組經理史雪輝說。
守護安全的恒心
隴海線運輸繁忙,日均開行客貨列車超200對,不到五分鐘就過一趟車。項目安全部副部長周靈辰介紹,既有線施工,最重要的是守護安全,最難的也是安全。“當年鐵道兵冒著炮火搶修,徒手登高是戰爭年代的無奈之舉。和平年代,安全管理馬虎不得。”
如何守護營業線的安全?答案是:落實鄭州鐵路局“嚴肅 嚴格 嚴謹”的要求。纜線探挖遷改施工中,項目部選派一支經驗豐富的四電遷改隊伍,嚴格落實“先探后挖”的要求,使用經過特殊鈍化處理的鐵鍬輕掘慢探,每5米開挖一道橫向探溝,將電纜探出來、挖出來、包起來、標出來、看起來,“五步工作法”確保施工過程中的纜線安全。項目還引進列車預報裝置,與安全防護人員配合,一旦遠方來車,幾臺高音貝喇叭就會同時工作,提醒工人停止作業,注意下道避車。
進行班前教育(沈正華 攝)
項目風險最高的施工環節,是分多次將44榀巨型鋼波紋板從場外吊裝到線路內的側墻上,涉及Ⅰ級封鎖施工4次,Ⅱ級封鎖施工1次。每次封鎖施工,作業時間僅有110分鐘至150分鐘,且吊物需橫跨接觸網。項目編制專項施工手冊,多次在線外進行試驗吊裝,對作業流程、開通條件確認等進行反復優化,公司專家組在現場全程坐鎮,終令44榀“鋼鐵鎧甲”提前安然落位。
安全之網更需人文溫度編織。每天的班前安全教育,包含風險要點抽問、防控措施詳解,答對者獲贈小禮品,安全意識在輕松互動中深植人心。五月初,故縣鎮衛生院醫生攜設備進駐工地,血壓、心電圖、血常規檢測為工友健康護航。酷暑來襲,項目調整作息時間,并為工友發放防暑藥品。進行波紋板吊裝時,項目備好“空調背心”,儲備降溫冰袋,為工友夏日作業保駕護航。此外,還有一次次消防、防洪、防斷纜演練,將“安全共保”從口號淬煉成本能。
夕陽熔金,44榀銀灰色的波紋板如同新生的鋼鐵脊梁,在故二隧道口折射出璀璨光芒。遠處,隴海線上列車風馳電掣,汽笛聲與七十多年前英雄奮戰時的號子遙相共鳴。
凝望蜿蜒的鐵路線,王定宏說:“能和企業先輩一樣,守護國家大動脈安全暢通,是我工作以來最光榮的登高!”